牙周治疗有必要做吗?医生牙龈出血背后的
早上刷牙时发现牙膏泡沫里带着血丝,咬苹果留下粉红色牙印……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细节,可能是牙周组织发出的求救信号。作为从业多年的医美健康顾问,今天我们就来这个被80%成年人忽视的口腔问题——牙周治疗。
为什么牙龈总爱出血?
当牙刷毛轻轻划过牙龈就渗血,这不是"上火",而是牙菌斑长期堆积形成的牙结石在作怪。这些肉眼可见的黄色硬垢会像贝壳一样牢牢附着在牙齿根部,刺激牙龈发炎。初期可能只是刷牙出血,放任不管会发展为牙龈萎缩、牙齿松动,后甚面临拔牙风险。
三种常见牙周治疗方式对比
1. 洁牙(基础治疗):通过超声波震荡去除牙龈上方的牙结石,适合早期牙龈炎患者,通常30分钟即可完成,保持每年1-2次的频率能有效预防恶化。
2. 刮治(深度清洁):当牙结石潜入牙龈下方时,医生会采用器械进行根面平整,这个过程需要局麻配合,分2-4次完成,能阻止75%的牙槽骨吸收。
3. 激光辅助治疗:针对中重度牙周炎,利用激光清除炎症组织,相比传统方法出血少、快,但需要评估牙周袋深度后选择使用。
治疗过程到底痛不痛?
很多人因为害怕疼痛耽误治疗,其实现代牙科技术早已解决这个问题。常规洁牙仅有轻微酸胀感,深度刮治前会涂抹表面麻醉凝胶。有位刚做完治疗的银行经理这样形容:"就像指甲轻轻刮过皮肤的感觉,全程紧张的反而是自己脑补的恐惧。"
治疗后如何维护?
治疗后24小时内避免吸烟、饮酒和辛辣食物,选择小头软毛牙刷和牙缝刷。建议使用含亚锡氟化物的牙膏,临床数据显示可减少38%的菌斑再生。更重要的是掌握"巴氏刷牙法":牙刷倾斜45度轻颤刷牙龈沟,每天早晚各一次,每次不少于2分钟。
这些认知误区要避开
误区一:"洗牙会让牙缝变大"——变大的牙缝本就是被牙结石占据的位置,清除后反而阻止了继续恶化。
误区二:"治疗一次就能"——牙周炎是慢性病,需要像高血压一样终身维护。
误区三:"价格越贵越好"——500元的超声洁牙和3000元的激光治疗各有适应症,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建议合适方案。
什么时候必须看医生?
当出现持续口臭、牙龈红肿溢脓、牙齿松动或移位时,说明炎症可能已牙槽骨。临床研究表明,及时干预可使60%的松动牙重新稳固。特别注意孕妇群体,妊娠期激素变化会加速牙周病发展,孕前做好牙周检查能降低早产风险。
建议:预防比治疗更重要
每年一次的洁牙+日常正确清洁,投入的时间和费用不到拔牙种牙的十分之一。下次看到牙龈出血时,别再用"近太累了"安慰自己,早发现早治疗才是保住天然牙齿的关键。现在很多正规机构口腔检查,不妨抽20分钟给自己的牙齿做个"体检"。


